金标尺教师APP
考教师 金标尺
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,登录金标尺教师
【资料】初三的小黄,平时做数学作业时常能采用多种方法解题,表现出较好的数学素养,但考试成绩却不尽如人意。就此,数学教师陈老师找刘小黄一同探究原因。小黄说:“我考数学时,总是莫名紧张,集中不了注意力。”“其他学科也这样吗?”陈老师追问道。小黄回答道:“不是,只有考教学时才这样....”之后陈老师又与小黄的妈妈展开了一次深入的交流。据小黄妈妈回忆说:“他初二之前的数学成绩非常好,每次考试在班里都是数一数二的。直至初二上学期期中考试,他因疏忽大意,加上身体不适,考砸了。当时的数学教师王老师就批评他骄傲自满,甚至数落道“我看你也就这个水平了,学不好数学了。此后,还曾多次在课堂上批评他,甚至拿他没考好的事情做反面教材,教育其他学生。孩子可能受到了打击,并对王老师产生了厌烦心理,开始不听课.....尽管我发现了这一问题,几次想找王老师谈谈,但又怕得罪老师,影响到孩子...陈老师再次找到小黄,询问道:“王老师批评你之后,你怎么做的?”“我就想着我自己学,考个好成绩,给自己争口气...但是越想考好,越紧张,越难以集中精力..好像陷入到了恶性循环之中....小黄回答道。
陈老师似乎找到了小黄数学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深层原因。他深知小黄的数学素养没有问题,只要加以正确引导,定能助其提高数学成绩。此后的日子里,陈老师经常询问小黄数学学习上有无困难,并关注其课堂表现,鼓励其多发言,提供更多的表现机会。一次自习课上,陈老师看到小黄为其他同学讲解数学题,马上在全班给予了表扬。还有一次,小黄的作业订正得的好,陈老师同样给予了表扬.......偶尔在小测验里考出高分,陈老师依然给予表扬。最近一次的其中考试前,陈老师找到小黄谈心,告知他“我从不以考试成绩的高低论英雄,我相信你的能力.....”期中考试成绩下来的那一天,小黄与陈老师均露出了喜悦的笑脸。
A
师源型考试焦虑导致了小黄考试成绩不理想
B
小黄对考试失利的归因属于稳定的内部归因
C
陈老师利用“罗森塔尔效应”提高了小黄的数学成绩
D
陈老师在教育小黄的过程中更多地扮演了“促进者”的角色
E
陈老师关爱学生,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,具有较高的教师职业道德情操
正确答案 :A C D E
解析
【金标尺解析】本题考查师生关系。
A 项:师源型指的是学生心理问题发生的根源在于教师,在于教师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举止不当,从而造成师生沟通的隔阂和障碍。材料中,小黄数学成绩不理想是由于之前数学老师的教育方式不当所造成的。此时产生的焦虑属于师源型考试焦虑。说法正确,符合题意。
C 项:罗森塔尔效应认为教师的期望或明或暗地被传送给学生,学生会按照教师所期望的方向来塑造自己的行为。材料中,陈老师告诉小黄“我从不以考试成绩的高低论英雄,我相信你的能力……”小黄最后取得了理想的成绩,体现了罗森塔尔效应。说法正确,符合题意。
D 项:材料中,陈老师发现小黄的问题后,先找小黄及小黄父母了解原因,然后再通过不断的引导,给予小黄表现的机会以及多次的表扬,促使小黄成绩的提高。在这个过程中,陈老师扮演者促进者、引导者的角色。说法正确,符合题意。
E 项:材料中,陈老师发现小黄的问题后,没有放任不管,而是采取多方面的措施,促使小黄的发展。说明陈老师关心热爱学生,具有较高的职业道德情操。说法正确,符合题意。
B 项:材料中,数学老师批评小黄后,小黄的就想着自己学,考个好成绩,给自己争口气。说明其将失败的原因归为努力不够,努力属于内部的、不稳定的、可控的归因。说法错误,不符合题意,故排除。
故本题答案为 ACDE。
相关试题
37.初三学生刘东,做事情总是放不开,与人交流时常说错话,他发现自己越想把事情说清楚却越说不清楚,为此,伤了一些同学和朋友的心。刘东最可能存在( )。
3.下列关于生产力发展对教育制约的说法,错误的是( )。
10.李老师在教学中喜欢将知识放在具体的情境中,让学生在情境变化的实践中学习,他的教学方法符合行为主义学习理论。( )
下列不属于教育威信形成的主观条件是( )。
6.从该案例得到的启示有( )。
9.为了保障学生的合法权利,学校在学生管理中应遵循的原则有( )。
19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》与《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》是上位法和下位法关系。( )
7.针对该案例,下列说法正确的有( )。
43.15周岁的初二学生张某因多次违纪被学校 “勒令退学”,一学期后,张某要求复学,学校不同意。依据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》,下列说法正确的是( )。
4.有人说,学生的高考成绩有幼儿园、小学、初中老师的功劳,这体现了教师劳动价值的( )。
12.刘老师上课时,一位同学突然提出了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,引起了全班同学的探索兴趣,刘老师后半节课就围绕这个问题而展开了教学。此后半节课的教学目标属于( )。
14.对于一项学生感兴趣的活动,如果同时提供物质奖励,可以进一步提高学生对该活动的兴趣。( 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