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标尺教师APP
考教师 金标尺
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,登录金标尺教师
【资料】15岁的初三学生小章,平时调皮捣蛋,成绩较差。某天化学课上,他故意向前排同学扔橡皮,扰乱课堂秩序。于是,化学老师点名请他起来回答问题,小章插科打诨,回答一些与课堂无关的答案。老师不太高兴地说:“猪都教会了,就你不会!”小章满不在乎地说:“我属猪,我就是猪,我们班都是猪。”全班顿时骚动起来。化学老师很生气地大吼:“说你是猪还侮辱了猪,你给我滚出去!”小章不服气,化学老师直接将他推出教室并关上教室门。事后,班级同学还用这件事情嘲笑小章,于是他便对化学老师怀恨在心。
第二天的化学课上,老师组织同学学习白磷的性质并让大家到实验室开展实验。实验之前化学老师反复强调实验的注意事项,并说明实验室器材要小心使用,材料不能带出实验室。小章一门心思想报复化学老师,临到下课,趁老师未及时回收实验材料,故意偷拿了实验室的一小块白磷。回到教室,白磷在小章的裤兜里发生了自燃,导致其皮肤轻度灼伤。事后,小章的家长认为小章先是在学校受到了侮辱,又因为学校管理失误让小章把白磷带出实验室并受伤,要求化学老师向小章道歉,并要求化学老师和学校共同赔偿小章医疗费、营养费等各项费用3万元。
A
教育惩戒是学生习得正确行为规范的充要条件
B
化学老师对安全问题的强调,保证了学校安全制度的落实
C
化学老师根据未成年的身心特点,及时疏导了小章的负面情绪
D
小章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犯,其父母可以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
E
化学老师因为小章扰乱课堂秩序将其赶出教室,符合教育惩戒规定
正确答案 :A B C E
解析
【金标尺答案】ABCE
【金标尺解析】本题考查教育法律法规—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》
充要条件充要条件一般指充分必要条件,意思是说,如果能从命题p推出命题q,而且也能从命题q推出命题p,则称p是q的充分必要条件,且q也是p的充分必要条件。进行教育惩戒不一定就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规范,反之,学生形成正确的行为也不一定就要通过教育惩戒的方式,奖惩都是可以的。所以教育惩戒并不是学生习得正确行为规范的充要条件。A说法错误,当选;教育中安全制度的落实应该贯穿在整个教育教学中,材料中,化学老师只是课前给学生强调了注意事项并不能保证落实。B说法错误,当选。C项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,当选;学生享有受教育权,学校和老师不得不让学生上课、参加考试、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。化学老师因小章扰乱课堂秩序将其赶出教室,侵犯了学生的受教育权,不符合教育惩戒的规定;当选。故A、B、C、E四项符合题意。
D项: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》第四十三条【受教育者的权利】学生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,对学校、教师侵犯其人身权、财产权等合法权益,提出申诉或者依法提起诉讼。D说法正确,不符合题意,排除。
本题为选非题,故本题答案为ABCE。
相关试题
16.课堂上,学生突然提出一个难题或怪题,老师发生“暂时性遗忘”。遇到这类情况,老师没有立即解答,而是把问题抛给学生思考,根据大家的意见来得出结论。这种处理偶发事件的方法是( )。
24.“皮格马利翁效应”表明教师的优良品德会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。( )
8.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。当前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任务有( )。
14.错误的再认和回忆不属于遗忘。( )
25.下列迁移理论中,完全忽略主体因素对学习迁移产生影响的是( )。
7.按照教学评价的分类,英语四、六级考试是一种形成性评价。( )
7.小学生注意的稳定性虽有一定发展,但抗干扰性差。针对这一特点,下列教师的做法正确的有( )。
13. 奥苏贝尔提倡在教学中采用“组织者”这一技术,其实质是( )。
39.《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》规定“国家实行教育与宗教相分离。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利用宗教进行妨碍国家教育制度的活动。”其中“不得”体现了本法律规范的类型是( )。
6.该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有( )。
45.孔子的“已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主要体现了教师职业道德基本范畴中教师的( )。
23.郑老师发现小礼同学非常害怕在全班同学面前发言,于是在语文“课前三分钟”给他安排了一系列的任务。先是让他坐着向同组的同学读一段阅读材料,如此练习一周后要求他在小组内站起来读,第三周让他只报告阅读材料的重点而不逐字逐句地读,最后逐步让他走到讲台上向全班同学作报告。郑老师采用的方法是( )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