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标尺教师APP
考教师 金标尺
请使用微信扫描二维码,登录金标尺教师
30.阅读下面材料,回答问题。
今天语文课的学习内容是一篇文言文课文。上课伊始,老师说:“这篇课文比较长我们将用两节课学完。”说完,便转过身去板书。他刚写完课文题目,便听到有同学喊:“报告!”
“什么事?”老师问。
“老师,我不同意用两节课的时间学这篇课文。”喊报告的那位同学站起来说。
“为什么不同意呢?”老师和蔼地问。
“我认为这篇课文虽然长,但语言比较好懂;即使有些难懂的句子,课文下面都加了详细的注解。而且我们已经按照您的要求预习了课文,查阅了很多相关资料,大部分同学应该基本掌握了这篇课文的内容,似乎没有必要再花两节课了。”
老师听了该同学的解释后,便向大家问道:“你们还有谁赞成他的意见?”结果同学们都赞成。于是,老师说:“很好!我也赞成大家的意见。那我们就用一节课的时间来学习这篇课文吧!”同学们立刻发出了满意的欢呼声。
解析
【金标尺答案】该教师的教育行为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,具体如下:
(1)学生是发展中的人。学生具有巨大的发展潜能,学生的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,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发展,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,相信学生,鼓励学生,包容学生的错误,赞美学生的优点。材料中老师面对学生提出的问题与建议没有否定学生,而是赞成、相信学生,符合了学生是发展中的人的要求。
(2)学生是独特的人。每个学生都是有着丰富个性的完整的人,具有差异性,教师应该将学生看成独特的个体,因材施教。材料中的教师在询问了全班同学后,采纳了这个合理的建议,说明这位教师能够把主要精力放在面向全班集体教学上,又关注到了不同水平的个体。这是因材施教理念的体现。
(3)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。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存在,是学习的主体,教师要尊重学生,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。材料中的教师与学生建立起一种平等民主与合作的关系,能够与学生平等地交换意见,采纳他们合理的建议和要求。充分展现了学生的中体地位,符合了学生是具有独立意义的人的要求。
综上所述,该老师的做法符合以人为本的学生观的要求,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。
相关试题
23.下列成语出自《孟子》的是( )。
12.赵某和林某离婚后,孩子冰冰经法院判决由林某抚养,后赵某经人介绍与王某结婚。在此案例中,应当对冰冰履行教育义务的是( )。
8.贺老师为了提高教学质量,要求全班学生自费购买他指定的教学辅导用书。贺老师的这种行为( )。
25.元朝疆域辽阔,元世祖为加强对全国的统治,采取了一系列措施。其中,元朝时建立的地方行政制度名称一直沿用至今。这一地方行政制度是( )。
22.汤显祖是明代伟大的文学家、戏剧家。他的四部传奇剧作“临川四梦”,艺术造诣之高,对人生处境探索之深,对角色内心刻画之细,在中国戏曲史上可以说是独树一帜。下列不属于“临川四梦”的是( )。
26.将运行中的计算机应用程序窗口最小化之后,该应用程序的状态是( )。
1.学习成绩一般的晓丽在县舞蹈比赛中取得良好成绩。班会上,班主任吴老师表扬了她:一花一世界,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精彩。”这表明吴老师关注( )。
三、写作题(本大题1小题,50分) 33.阅读下面材料,根据要求写作。 古代有位禅师,一日看见墙角边有一张椅子,问是哪位出家人违犯寺规越出墙去溜达了。老禅师也不声张,走到墙边,移开椅子,就地而蹲。少顷,果真有一和尚翻墙而入,黑暗中踩着老禅师的脊背跳进了院子。当他发觉刚才踏的不是椅子,而是自己的师傅时,惊慌失措,张口结舌。但师傅并没有严厉地责备他,只是以平静的语调说:“夜深天凉,快去多加一件衣服。” 根据上述材料,从教育角度立意,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。 要求:用规范的现代汉语写作,不要脱离材料内容,题目自拟,立意自定,观点明确,分析具体,条理清晰,语言流畅。
13.周老师入职以来,积极参加市里和学校组织的各种教研及培训活动,跟踪学科前沿发展动态,学习新知识、新方法,不断更新知识结构。这表明周老师具有( )。
28.下列选项中的概念关系,与“教辅一图书”一致的是( )
1.孔子说:“其身正,不令而行;其身不正,虽令不从。”从教师的角度可以理解为( )。
11.班主任熊老师在翻看学生王强与朋友的书信时,发现王强对自己形象有调侃和不礼貌的描述,因此,要求王强到办公室写检讨,熊老师的行为侵犯了学生的( )。